让写出好文章成为一种习惯!

2024-12-18 10:40:53
    12月18日晚,2024-2025学年度华夏家长学院课程第三期在我校梦想馆如约而至。此次讲师团队:曹露、庄姿、黄滔、邓军老师,主题是《让写出好文章成为一种习惯》。


    家长在辅导孩子写作文的时候面临过哪些困难呢?今晚,邓军老师和华夏合伙人们一起针对写作问题探讨解决方法。

一、学写之前,先学会说
    “听、说、读、写”是语文的基本功。在学前阶段,孩子识字量有限,阅读量不足,要用书面表达的方式来输出信息难度很大,因而在这个阶段,重点是在“说”,把“说”的能力培养好,也就为将来的“写”打下了基础。那么,怎样才能让孩子“说好”呢?

1.从小事说起
在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中,都可以与孩子进行交流。这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,还能锻炼孩子组织语言的能力,为良好的写作表达打下基础。

2.让孩子自己说
日常生活中,可以鼓励孩子复述故事或经历。家长在孩子复述时可以适时给予提示,帮助孩子把内容讲得更生动、完整。

3.说清楚的实质是想清楚
说话和写作说到底都是思维的体现,而思维习惯是需要从小培养的。为了克服表达上的障碍,可以选择有趣的话题,定期组织家庭讨论活动,锻炼孩子的口头表达,激发他们的思维。

二、让孩子从“怕作文”到“爱作文”
要想解决孩子写不好作文的问题,首先就要解决怕写作文的心理。

1.作文不复杂,能说就能写
写作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,要想减轻写作文的压力,就要向原点靠近,让“写作”回归“表达”。如果写作文能像说话一样自然,写作的压力便会减轻很多。

2.写作中的障碍不可避免,关键是怎么解决
安全感是影响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,怎样让作文这个“坑”不那么可怕?一是不要太把作文当回事,轻松自然地对待它;二是可根据孩子的能力来调整学习难度;三是最重要的,不要对孩子太严苛。

3.写作需要被看见
如何让孩子的写作被“看见”?那就是把评判变成交流。老师和家长不再是机械的作业批改者,而成了一名倾听者、欣赏者、交流者,学生写作文时也就有了更多自由表达的喜悦。

一、关注生活素材
写作的材料来自哪里?来自生活经验。
1.走出去,与丰富的素材相遇
大自然是孩子观察和学习的好地方。去散步,去爬山,去露营,去感受,去体验……

2.学会看见,学会思索
在孩子眼里世界很大、很丰富、很新鲜,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,珍惜孩子这段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时光,让他的心灵尽可能地保鲜。

3.要有从容观察的时间
忙碌并不是充实的象征,充实的内心生活需要有宽裕的、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。

4.允许孩子写废话
对低龄孩子要多些包容,只要他能放开写、自由写就好,且不能用大人的标准去要求他。

二、重视阅读积累
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不言而喻。如何帮助孩子构建一个美妙的精神世界?

1.营造阅读氛围
家庭环境对孩子的阅读习惯养成影响很大。家长要以身作则,减少在孩子面前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,和孩子一起享受阅读的乐趣。

2.制定阅读计划
根据孩子的年龄和阅读水平制定合理的阅读量很重要。低年级孩子,可以从简单的绘本开始,每天安排15-30分钟的阅读时间。家长可以陪读,用生动的语气和表情把绘本故事演绎出来,增加阅读的趣味性。

3.鼓励孩子分享阅读心得
孩子读完一本书后,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讨论书中的情节、人物和主题。通过这种方式,既能加深孩子对书籍的理解,又能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,进而对写作产生帮助。

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不是一蹴而就的,邓军老师给大家分享了一些小妙招。
1.字词训练
通过玩猜字游戏、词语接龙等方式丰富孩子的词汇量。这些轻松愉快的游戏能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字词,为准确表达奠定基础。

2.句子训练
让孩子进行扩句、缩句、仿写句子等练习。通过这些练习,孩子能更好地掌握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。

3.文章结构训练
引导孩子学习常见的写作结构,如总分总、总分、分总等。在写作过程中,要求孩子先构思文章框架,列出提纲,再进行内容填充,这样能让孩子的表达更有条理。

4.培养修改习惯
一篇好的文章往往需要多次修改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修改作文,从字词运用是否准确、句子是否通顺,到文章逻辑是否严密、立意是否深刻等方面进行检查,逐步提升孩子的写作水平。

表达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,它需要家长的耐心、恒心和智慧。让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充满爱、支持和鼓励的环境,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探索、表达和成长。